武术器材
戈:武术器械之一。始见于商代。有直向戈和曲内戈。除作兵器外,还用于礼仪、祭典。作兵器时.戈胡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绳,固定在木柄上。依长度分长、中、短三种。长戈约314cm;中戈约139cm;短戈约91cm、主要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铲:武术器械之一。最早见于石器时代。石铲呈长方形或梯形,两面磨光呈扁平状铲刃。商代后出现青铜铲.战国时出现铁铲,呈凸弧形,多用于作战。明代的铲呈弯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杆长300cm,杆尾有锋。主要演练方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可单练和对练。
武术服装:武术运动员专用服装。用绸料、缎料或其它布料制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有不同规格的沿边、布袢、绸腰带、板带、灯笼袖口、灯笼裤脚等。现代武术服装亦有西式裤、短袖上衣等式样,或镶有不同色泽的装饰品。
散手裁判器材:武术裁判用具、包括:
(1)色别牌。由木质圆板和柄组成。圆板直径20cm。柄长20cm.共需18块.其中红色6块、黑色6炔、红与黑各半6块。
(2)劝告牌。呈长方形,长15cm.宽5cm,黄色板面,上写"劝告"两字。
(3)警告牌。呈长方形,大小同劝告牌.板面写"警告"两宇。
(4)放牌架。用于放置色别牌、劝告牌和警告牌。长30cm,高10cm。散手比赛需红色和黑色放牌架各一个。
散手护具:散手运动员装备。用于保护身体关键部位的安全。包括;
(1)护头。以软皮革、海绵等材料制成。有保护头部不受损伤和减轻震荡的作用。
(2)护胸。以软皮革、人造革、海绵和帆布等材料制成.保护躯干和抗击减震。
(3)护齿。由乳胶或可塑性塑料制成。比赛或练习时含入口中,用上下牙齿咬住.使牙齿不摩擦或不被击伤。
(4)护裆。以合金铝、海绵、软皮革、橡筋等材料制成。用于防护裆部,一般穿入短裤内。
(5)护腿。以帆布、硬牛皮条、松紧布等材料制成,保护小腿胫骨。
(6)拳套。用柔韧细腻光滑的羊皮制成,内衬垫有弹性的羊毛、鬃毛或兔子毛。比赛时,65公斤以下级别运动员配带的拳套重量为8盎司(226.8g),70公斤以上级别运动员配带的拳套重量为10盎司(283.5g)。整套护具的颜色必须相同,一般为红、黑两色,以利于裁判员识别队员。
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