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海阳庄园(徽武太极养生中心)

来源:国际功夫联合会作者:佚名点击:5438次上传时间:2014-06-23

                                                                              

 庄园简介:

 

国际功夫联合会一级单位会员和国际功夫联合会黄山训练基地—黄山海阳庄园,也是清华大学社会理事单位、中国画黄山国际论坛永久会址,座落在黄山南麓、夹溪河畔。距黄山市(屯溪)20公里,休宁县城3公里,距黄山风景区43公里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20公里。

 

海阳庄园占地200亩,下设黄山徽武太极养生中心,黄山海阳书画院等单位,集旅游与会议接待、服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游客不仅可享受到娱、购、吃、住的便利,还可参与自采自制有机茶、脱毒菊花,观赏名贵树木、水果自摘品尝和农家饭、自助烧烤、垂钓、蔬菜采植等活动,体验农耕乐趣。


海阳庄园内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青松翠柏的自然风光。身居其中,眼观苍翠,耳听鸟鸣,呼吸纯净的鲜氧,享受田园山庄养生的无忧。


   海阳庄园依托庄园景色,以农家菜为特色,同时置立于休闲养生,逐步推出养生汤、养生茶、养生粥、养生糕系列,让客人在休闲娱乐之际,以食膳达到养生。海阳庄园--“中国养生之都”示范区,“养身、养生、养心”,您最佳的选择之所。“徽”字与太极拳:打造黄山太极养生之都。 现在一谈到太极拳,人们大多认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约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陈家沟是其发源地。殊不知位于安徽黄山市的古徽州才是太极拳的最早发源地。


   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原属于为徽州地区,位于安徽省南端的新安江上游,古代这里曾称“新安郡”、“歙州”、“徽州”等。宋朝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徽州府”历宋、元、明、清四朝,统“一府六县”(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徽州”又是历史上著名“徽商”的发祥地,自明、清时期起,徽商崛起,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曾有“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商的兴起对徽州地区的经济、建筑、教育、文化、艺术、武术等均直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今的徽文化研究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武术文化也属于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武学],尤其是徽州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早源起的拳种之一,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养生价值可谓独树一帜。


   徽州太极拳起源时间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比起陈家沟太极拳记载要早的多。在古徽州的版图上(现黄山市境内),西边是黄山(古代称黟山)山脉,到过这里的人就会惊奇的发现,这里的山脉方圆数百里均为黑色石头,当地人称“黑多山”(即“黟”字的由来);而位于东边歙县与浙江交界处的白际山脉,山上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石头均为白色;因此,古代徽州的先贤们俯察地理,认为“歙州”境内已形成天然“黑、白”太极阴阳之像。尽管徽州地貌已成太极之像,但古代先贤传下来的太极图不是静止的,而是旋转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昼夜不停转换是“太极”的真意;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一只圆形纸板,再画上太极阴阳两种颜色,当快速旋转时,就会发现这块板的整个颜色呈“灰色”,其实真正的“太极”用静止的东西来表示,只能用“灰色”了。当地许多老年人写徽州的“徽”字,有用“灰” 字代替的,“徽” 与“灰”同音。当然“徽”字本身也深含太极拳的哲理:


  (1)“徽”字中的“彳”:表示阴阳二气。通过长期修炼,练习者的体内有阴阳二气互换交替运行;丹田内气与体外形成开合;阴阳、内外、开合在人体中既对立又统一,两种形式存于一体,既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并能相互转换,故用“彳”傍代表。


  (2)、“徽”字中的“山”:这里的“山”不仅仅代表一般的大山,而且通过太极拳、太极功的锻炼,有积柔成刚的意思,“山”既有无比刚硬之意,另外“山”稳定、巨大的意思。


  (3)、“徽”字中的“一”、“糸”又是什么意呢?古文称:一根蚕丝称为“一忽”,十忽称为“一丝”;五忽称为“糸mi,即0.5毫”。“糸”是微小的意思;五根蚕丝合起为“系xi”;也喻为极柔软的丝线。太极功夫练习者,要求从“柔”入手,将身体练成“至柔”,从而由“至柔”变成“至刚”练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最终达到至柔至刚合为一体。


  (4)“徽”字中的“文”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对于太极功夫高手来说,至柔至刚,四两破千斤,因而能够无坚不摧。那么就可以随便以武功征服他人?就能为所欲为吗?当然不行!练武的先贤们最后要告诉后人们的是:要“文武兼备”。 孙子兵法中提出:“上兵伐谋” 、 “不战而屈人之兵”。 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古人认为: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文。


   根据资料介绍,太极泰斗吴图南(1884~1989)在光绪末年由朋友张熙铭赠送他一本《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的太极拳谱,后人简称为“宋谱”。在“宋谱”中,对太极拳的历史沿革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载,在宋谱中明代宋远桥在记载家学太极功的承传过程时写道:“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者,受业于唐于欢子许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清末《端芳王府太极拳秘诀抄本·张三丰祖师承留后世论》中也记有“……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合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自著宣平许……”由此可见张三丰祖师所传的太极功法中很大一部分是师承于许宣平。


   著名太极拳大师李经梧珍藏一套六册古本《太极拳秘宗》中祥细记载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授业于唐于观子许宣平也。至余为十四代,有断者,有继者。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即本府城南紫阳山……;所传太极拳功,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  


   有资料显示,徽州许宣平(道士)将太极功拳传予安庆来的李道子(道士),李道子云游至武当山定居下来,将太极功拳延传至明代张三丰,张三丰学得后并记载于书,张三丰是当时将太极功拳、道家太极养生功法发扬光大的杰出代表人物,也是太极功拳、道家太极养生功法直接受益者,在武当山活至120岁后归隐至徽州道教圣地——齐云山,并葬在齐云山半山涧。


   齐云山在唐代之前至清末民初一直是江南(江、浙、皖)著名的道教文化传播圣地,庞大的徽商老板群体背后隐藏着一支庞大的武艺高强的武林隐士——徽商保镖(当时称“伙计”) ,他们经常前往齐云山朝拜、祈福、许愿、算卦、求医、武艺交流、道法交流等。这些徽商保镖将自己的武学与齐云山道士的道家武学融入一体,创造成独特徽派武功(拳理、拳法[功、架、招])、和武学文化(练养合一,以养为主;练武强身,兼以自卫;武医合一,济贫为乐;高手切磋,礼让三招;秘传武功,传子[媳]勿女…)。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推广中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魂宝——太极拳。而地处黄山市中心的休宁县,位于黄山南大门,並有国内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学习研究徽派传统武学及道家太极文化,利用海阳庄园打造为徽派太极养生基地,带动齐云山道教太极文化产业及太极养生旅游一体化产业全面发展,用徽州齐云山道教文化将休宁县打造成国内外著名的养生之都。

 

 

 

 

 

 

 

 

 

 

 

版权所有 © 国际功夫联合会

地址:北京德外西三旗回龙观昌平路386号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     邮编:100096

市场招商电话:8610-52881215      传真:8610-62715778      邮箱:service@ikffm.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2990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