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守道》看传统文化传承

来源:国际功夫联合会作者:天瀑点击:475次上传时间:2017-11-07

 

据说马云成了“演员”,要与袁和平、洪金宝、李连杰、甄子丹、吴京等一众明星主演电影《功守道》,以此向国内武术流派致敬。一部向中国武术前辈致敬的电影,固然值得关注,但笔者更关注的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武术文化,进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此前,《人民日报》就曾刊文称,脱胎于太极文化的新武学“功守道”亮相大银幕,将“延续传统武术源远流长的内在哲学”,不失为持允之论。

 

 
武术是不是文化?梁漱溟先生说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武术生长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既有独特的运动形式,更有内在的文化内涵。比如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直接与武术有关。更重要的是,止戈为武,在“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背后,是“四方水土养育了中华武术魂”,这难道不是文化?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照单全收,而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用十九大报告所指引的,就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就拿武术来说,中华武术本身就有讲究武德的一面。《左传》称,“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古往今来各门各派都注重武德,信守“仁者无敌”,金庸先生也在小说里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今天,对待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文化,皆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接时代潮流。再说,功夫是我们的金字招牌,也是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中外交流的鲜亮符号,定然会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也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这样不仅能够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更能增强沛然而不可御的文化自信。
 

版权所有 © 国际功夫联合会

地址:北京德外西三旗回龙观昌平路386号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     邮编:100096

市场招商电话:8610-52881215      传真:8610-62715778      邮箱:service@ikffm.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2990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