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觉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

来源:作者:李臣 王岗(转载)点击:434次上传时间:2018-03-08

 

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人文交流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支持武术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这在凸显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做好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为新时期中国武术文化全景式国际传播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

对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意志不断强化的当下,且正在有序开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层次、全方位传播格局的精准构建来说,我们不仅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还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传播中国价值,助推中西文化互动、融合、共生效益达到新的高度。并以此为基础,在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原则、保持中华文化自主独立性的同时,汲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为必要补充,重建融合中西文化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学西渐”国际传播话语新体系。

鉴于此,对于长期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学西渐”效应逐步增强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再提升而言,它除了依托现有的中外文化交流年武术展演、国外孔子学院的武术教学推广、民间拳师和武术团体的多向度武术知识、文化、技能等传授之外,还应以国家层面给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发展,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国内外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展现的积极效益为重要前提,有序构建立场鲜明的武术国际传播话语新体系,并融合多个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集体智慧,把中国武术内隐的多种领域(如文化、教育、健康、道德等)进行再挖掘、再发现、再阐释,才能不断彰显承载中华文化基因的中国武术的国际话语分量。

俄罗斯和印度受访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中,中国武术的认可度分别为46.7%和27.6%,都处于第5名的位置;美国、印度和日本受访者认为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表现形式中,中国武术排名分别为第4(32.5%)、第1(52.0%)、第4(23.6%);韩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对所调查的28种中华文化符号中,中国武术的认知度分别为第5、第4和第3。由此可见,构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话语新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武术在国外不同区域受到的待遇并不相同,在一些国家“无人问津”(如日本、韩国等),而在另外一些国家“门庭若市”(如卢旺达、坦桑尼亚等),我们应反思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

有些人会把原因归结为:在那些“无人问津”的国家,是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等竞技体育项目对中国武术的强力挤压。如在法国,参加柔道运动的人数达到100多万,空手道50多万,跆拳道15万—20万,而中国武术仅9万人左右。另外,对中国武术的各种比赛,电视媒体没有电视直播或转播,柔道和空手道比赛则是重要的直播对象。而在那些“门庭若市”的国家,其民众对中国武术深切向往和由衷爱慕。如据近5年(2013—2017)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文化的载体非常丰富,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依次是中国武术(52%)、饮食(46%)和中医(45%)”,并且中国武术始终能够处于国外民众认知中国文化前三甲的显赫位置。

理性审视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应该说是近代以来,我们一直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标准对中国武术进行体育化变革。也正是源于对中国武术的此种体育化变革,使得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武术发展出现瓶颈。如竞技武术的曲高和寡,传统武术的神秘夸大,群众武术的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等现实困境,都在不断拷问着当今中国武术“走出去”切实可行的应然路径选择。

深入探究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越武越寂寞”身份迷失的真正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将其归咎于自身发展理念的不明确、中华文化立场的不坚定、话语体系构建的不完备,而应该从与中华文化一路相伴的中国武术价值主体性出发,探寻其长期以来对于个人、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多元效益贡献率在当今时代被不断消解的症结所在。

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技击是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的片面认识,以及借助西方竞技体育标准对其进行的体育化改良。由此导致了现代武术赛事的终极追求目标为“KO”,所谓某某几代嫡传弟子“武术大师”的拳学理念为“隔山打牛”,还有浸淫在域外格斗项目温床上叫嚣中华武林的“格斗狂人”等等诸如此类的尴尬现实;另一方面,是源于国人对经过体育化改良后的中国武术发展理路的认知所存在的差异,致使“竞技的武术”、“体育的武术”、“运动的武术”席卷神州大地,并且漂洋过海,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各自的发展空间。

虽然中国武术的此种多层次发展格局自有众多领域为其存在提供必要的支撑基础,促使其不断前行,但是对于中国武术的整体效能而言,我们既不能小写它,也不能小觑它,而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项”来看待,并从文化自觉视角对其蕴含的多元价值内涵进行全方位阐发。中国武术既不是一项格斗必杀技,也不是所谓的“江湖杂耍”,更不是一种“打”和“战胜”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蕴含众多身体文化符号的中华文明。它不仅承载着“天人合一”、“格物致知”、“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而且还透显着对个体人生修为的把控、社会正向能量的彰显、国家尚武精神的催发,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的适时呈现。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整个历程,我们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动用与中国武术相关的各种资源,使其内隐的能量全部释放,来推行“自说自话”式的武术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方略,但因国内外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主体,“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文化共生原则的懈怠,致使一直以来中国武术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技术参与度、文化认同感、价值引领力等综合效益尚未达到理想高度。

要破解当前中国武术在国外发展所面临的身份迷失困境,除了要坚定不移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之外,还应以中华文化精髓为坚实支撑,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以“文化的武术”为核心要义,深度阐发其对于“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综合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亲近感,发挥其在区域人文交流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全力彰显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题中应有之义,并以中国特有的身体文化方式去提升人类文化的共性,去诠释文化外交的真正意义所在;进而实现其从体育项目向健康文明的生活化运动方式发展理念转变,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有序开创新时代中国武术创新性发展新局面,创造其海外传播蓬勃发展新辉煌。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武术深度国际化传播研究”(17ATY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版权所有 © 国际功夫联合会

地址:北京德外西三旗回龙观昌平路386号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     邮编:100096

市场招商电话:8610-52881215      传真:8610-62715778      邮箱:service@ikffm.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2990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0864号